01TFT液晶屏基础
◉ 入门概述
液晶屏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从电子表到手机、平板电脑,再到显示器和液晶电视,它们无处不在。早期常用的液晶屏,如段码LCD、1602、12232和12864等,虽然功能简单,但如今已被技术更为先进的TFT液晶屏所取代,尤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。
TFT,即薄膜晶体管显示屏,是当前主流的液晶屏技术。每个像素点都由集成在后的薄膜晶体管独立驱动,这使得TFT液晶屏在显示效果和响应速度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。
◉ TFT工作原理
那么,字符或图像究竟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?我们可以将光视为一种电磁波,它以电场和磁场的相互垂直震荡方式向前传播。电场在某一方向的震荡幅度越大,光所蕴含的能量便越高。这种特定方向震荡的光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量。
偏光片的功能在于允许某一方向震荡的光通过,同时阻挡垂直方向的光。而偏光片组则更为复杂,其中第一偏光片仅允许特定方向的光通过,而第二偏光片则进一步将这些通过的光阻挡,从而完全阻断光的传播,实现关闭光源的效果。
液晶分子具有双折射特性,其排列方式会随电场变化而改变。当光线穿过液晶层时,其震荡方向可能发生改变或保持不变。若液晶分子不改变光的震荡方向,则光线无法通过第二个偏光片,实现关闭光源的效果。而当液晶分子将光的震荡方向改变90度时,光线可被分解为两个分量,其中一个分量无法通过第二个偏光片,但另一个分量仍能通过,从而呈现打开状态。通过施加电场,我们可以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,进而实现光的开关功能,从而进行显示。
接下来,让我们了解一下TFT(薄膜电晶体)的工作原理。TFT的主要结构包括一个非晶矽半导体薄膜,以及一个门极、源极和漏极。虽然它与场效应管在命名上有相似之处,但两者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。然而,它们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受控的开关。这些开关以矩阵的方式排列,共同构成了液晶显示屏幕的基本结构。
彩色的TFT技术进一步将每个水平像素细分为三个RGB次像素,这些次像素能够独立控制,因此每个次像素都配备了一个TFT。通过这种方式,三个次像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像素,从而实现了彩色显示。

在水平扫描线上,所有TFT的门极都连接在一起,共享相同的电压。当在某条扫描线上施加足够大的正电压时,该扫描线上的所有TFT都会被打开,使得像素电极与垂直方向的资料线(漏极)相连通。随后,通过对应的资料线送入相应的视频信号,对像素电极进行充电至适当电压。之后施加负电压以关闭TFT,并在此过程中保持电荷在液晶电容上。如此循环,逐行扫描并送入视频信号,直至整个画面被写入。然后重新从第一行开始写入,这个过程通常以60-70Hz的频率重复。
对于液晶光阀而言,其液晶上施加的电压与光的穿透度密切相关。因此,通过控制施加在液晶上的电压,可以精确地设定每个像素的光穿透度。配合均匀的背光源,即可呈现出所需的画面。

02技术细节与应用
◉ 液晶屏类型与参数
接下来,我们将对几款液晶屏的参数进行简要总结。

1、1.44寸液晶屏参数概览
液晶屏类型:1.44” active matrix TFT-LCD
分辨率:128(宽)X 128(高)像素
显示模式:透射式
显示色彩:262K色
驱动IC:ILI9163C
亮度:120cd/m²
对比度:400:1
视角:6点钟方向
接口类型:4线SPI接口
背光:1颗白色LED,18ma,3.15V
2、引脚详细解释:
VCC:电源正极,电压为+3.3V。
GND:电源负极。
CS:片选信号,低电平有效。
RST:复位信号,低电平有效。
AO:寄存器选择信号,低电平时选择命令寄存器,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。
SDA:在SPI模式下,此引脚为数据输入。
SCL:在SPI模式下,此引脚为同步时钟输入。
LED:背光LED电源控制。
从上述引脚定义可以看出,在SPI模式下,该液晶屏仅需4条IO口线即可与MCU构成显示系统。不同尺寸屏幕的详细参数展示,引脚定义统一,可用于与通用MCU连接,实现显示功能。
◉ 显示系统构建
构建显示系统的方式如下:
电源+MCU+TFT液晶屏
但请注意,驱动IC并未在图中明确展示,它实际上已被集成在液晶屏内部。我们只需了解其寄存器定义,并通过液晶屏的端口进行读写操作即可。
显示系统由电源、MCU和TFT屏构成。对于电源部分,我们可以使用3.3V的直流电源,小功率需求可使用ASM1117-3,而大功率需求则可选择LM2596S-3.3(最高3A输出)。
MCU:主要需满足三个条件。首先是工作电压,需为3.3V。其次,其存储容量要足够大,以确保能够存储程序和数据。最后,处理速度需足够快,以保证图像流畅显示。
以我目前手头的15L2K08S2单片机为例,它拥有8K的程序存储区和2K的SRAM,最高时钟频率可达33.1776MHz,外部时钟最高输出8MHz。虽然与60S2的60KB FLASH相比,其存储容量较小,但已足够应对普通且不甚复杂的应用需求。
准备好上述三大件后,还需添加一些辅助材料,以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。
1、数据线:需要一根USB转串口数据线,主要用于将MCU与电脑连接,以便进行程序烧写。
2、字符LCD点阵提取软件:推荐使用zimo221.exe软件,用于从字符LCD中提取点阵数据。
3、图片点阵数据提取软件:建议使用Image2Lcd.exe软件,用于将图片转换为点阵数据,以适应液晶屏的显示。
4、编程软件:选用KEIL编程软件,用于编写和调试MCU的程序。
5、单片机烧写软件:根据所使用的单片机芯片型号,选择相应的烧写软件,用于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写入MCU。
准备好以上材料后,您就可以开始着手进行系统的开发了。
